记录思维流淌,保留存在的来时路
"生成先于存在" —— 赫拉克利特
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看来,万物都处于永恒的流变之中,**生成(Becoming)**比存在(Being)更为根本。一切"存在"都是"生成"过程的结果。
这个项目正是这一哲学思想的实践体现:
- 思维的流淌:记录那些关键的对话和思辨过程
- 认知的生成:追踪概念如何从模糊走向清晰
- 理解的诞生:保存新理论、新框架的形成轨迹
记录重要的思维过程,让后来者能够理解:
- 一个概念是如何诞生的
- 一个理论是如何演化的
- 一个框架是如何成型的
不只是记录结论,更要记录:
- 探索的过程
- 质疑的声音
- 转折的瞬间
- 突破的时刻
这不是一个静态的档案库,而是:
- 持续记录新的对话
- 持续追踪认知演进
- 持续探索思维边界
Becoming/
├── conversation/ # 关键对话记录
│ ├── 2025-06-29-humanable.md
│ └── ...
├── genesis/ # 概念诞生记录
│ ├── frameworks/ # 理论框架的形成过程
│ ├── insights/ # 重要洞察的产生轨迹
│ └── breakthroughs/ # 突破性认知的记录
├── evolution/ # 思维演化追踪
│ ├── before-after/ # 认知变化对比
│ ├── iterations/ # 思维迭代过程
│ └── refinements/ # 精化过程记录
└── artifacts/ # 生成的实际成果
├── documents/ # 文档类成果
├── frameworks/ # 框架类成果
└── tools/ # 工具类成果
不只关注"是什么",更关注"如何变成的":
- 记录苏格拉底式对话的完整过程
- 保存思维碰撞的原始轨迹
- 追踪理解深化的每个阶段
专注于有认知价值的对话:
- 产生新概念的讨论
- 突破既有框架的思辨
- 形成新理论的对话
确保未来能够理解:
- 为什么这样思考?
- 如何得出这个结论?
- 还有哪些可能性?
时间:2025-06-29
形式:苏格拉底式对话
成果:Humanable AI认知架构框架
核心突破:
- 从"让AI模仿人类思考"到"让AI以人类能理解的方式工作"
- 发现"共识驱动"的设计原理
- 建立"约而不束"的架构思想
- 定义"工程化提示词"的发展方向
生成路径:
模糊的人性化概念
↓ 苏格拉底式质疑
通用性思考
↓ 三方架构洞察
共识驱动理念
↓ 实现路径探索
四层架构设计
↓ 工程化抽象
模块化提示词框架
# 在conversation目录下创建新的对话记录
# 命名格式:YYYY-MM-DD-topic.md
# 在evolution目录下记录思维变化
# 记录"之前的理解"vs"新的理解"
# 在genesis目录下记录概念诞生过程
# 包含触发因素、思维过程、最终形态
- 只记录有认知价值的对话
- 保持思维过程的完整性
- 确保逻辑链条的清晰性
- 坚持"生成先于存在"的视角
- 重视过程胜过结果
- 保持开放和质疑的态度
- 让记录能够指导未来的思考
- 让过程能够被他人理解和学习
- 让成果能够持续演化和改进
Becoming不仅是一个记录项目,更是一种认知方法论的实践:
- 方法论:如何通过对话产生新认知
- 考古学:如何追溯思维的来时路
- 生成论:如何让思维持续流淌和演化
通过记录这些"becoming"的过程,我们希望:
- 让创新变得可追溯
- 让洞察变得可复制
- 让智慧变得可传承
"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,因为既不是同一条河流,也不是同一个人。"
—— 赫拉克利特
在思维的河流中,每一次对话都是新的开始,每一个认知都是全新的存在。
Becoming记录的正是这永恒流淌的智慧之河。